名人手迹拍卖的躁动与纷争
尽管早在20年前,就不乏尚被归为古籍善本专场的名人手迹身影现身拍场,但相比书法、绘画,这些年,信札和手稿一直只有充任配角的份儿,无论上拍量,还是身价,都排到了各类拍品的后面。然而,凭着去年屡屡创出的价格新高,以及整体上扬的行情,它已悄然完成了向主角的转换。
坊间有人推算认为,名人手迹拍品这些年的年均涨幅达到30%。见证了其崛起全过程的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认为,这一数据太保守了。在他看来,把时间拉回到20年前,几百元一件的书信比比皆是,现如今数万元、十几万元才是主流价格。在他印象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场古籍善本的成交额也就四五百万元上下,直到上世纪末,才触摸到千万元的边沿,如今又站到了“分水岭”,因为价格已经涨到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点位。
尽管与动辄上亿元的书画相比,手迹依然显得“便宜”,不过,拓晓堂并不认同这种横向作比的方式。“与书画、陶瓷不同,它的门槛太高,参与群体注定只能是小众化。”他将手迹拍卖持续“高烧”归因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回暖。“行情好了,散落在民间的藏品自然就纷纷抛头露面了。”
然而,由于名人手迹太过散落,书写人及其家属很难控制其流转途径,众多上拍的书信、手稿也并非出自当事人或其后人。其中,有的是出版社将名作家的投稿,与编辑的通信当作故纸堆处理给了收废纸的;也有由于历史原因,“文革”中被查抄的手稿未能归还当事人的。古籍收藏家黄裳就在“文革”中失去了全部藏书和名人手迹,后来也只得到部分归还品。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早些年总能在潘家园“淘”到一些含金量颇高的名人信札。“它们中,就有由专门守在名人居住小区周围的‘拾荒者’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好东西。”名人手迹鉴藏家方继孝说。不过,针对“书信拍卖源自潘家园旧货市场”的说法,拓晓堂并不认同,“在国内收藏史上,书札是非常古老的一个项目,现在保留下来的淳化阁帖等碑帖,百分之八十都是书信。因此,名人信札不是从潘家园走向拍场,而是由拍场引导在先,激发出民间的收藏兴趣,这是传统。”
2 玩儿不起的“粉丝”情怀
物以稀为贵,这话用在名人手迹拍卖上再合适不过。鲁迅博物馆资料部主任刘思源对鲁迅手书的《致陶亢德信札》,拍出名人信札的价格新高,并不感到意外。“我们觉得存世的鲁迅书信已经差不多了,想再找也非常难了。十多年里,我们馆仅一次性征集到鲁迅的信札十余封。”他介绍说,除去刚刚拍出的《致陶亢德信札》外,鲁迅的其他书信已悉数入藏鲁迅博物馆。“鲁迅的文物每一次在拍卖市场出现,都是以非常高的价格拍出。因为大部分都在国家手里,不可能进入民间收藏市场,拿出真东西的更是少之又少。”
|
|
上一篇:真水无香——张瀚文其人其画(专稿) 下一篇:2014中国十大艺术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