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之前,中国建筑没有历史
腾讯文化:在梳理朱涛的演讲及相关报到,以及您的一些观点的时候,我们发现朱涛的言论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在他看来我们近代好多关于现代的一些知识都是从欧美、西方引进过来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经过日本“转运”过来。涉及到的问题是近代学者用国外的理论来整理祖先的一些遗产的时候,生产出来的新理论性的东西、学术性的东西如何判定借鉴的标准,是不是能成为被夸大了的借鉴,甚至是抄袭?
王贵祥:我没看过朱涛的书,所以我只能对你所描述的他的书的观点加以辩驳。林徽因、梁思成他们这一代人,包括更早一点的胡适、鲁迅这些人,他们肯定是受到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因为他们处在了由中国传统向现代过渡期间,肯定会受到西方影响,所谓西风东渐吗,很多术语观念都是从西方来的,或是从日本转借过来的,比如“哲学、建筑、干部”这些词,本身都是由日本人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我们就直接用了,这一点不用讳言,这是很正常的事。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的确确受西方的影响很大,明显的比伊东忠太大。因为伊东忠太可能没有太多西方建筑教育背景,所以在文字上更多带有相对比较封闭的、老道的日本人自己的一种思路在里面。但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有西方人的结构理性主义的思想,有维特鲁威建筑实用、坚固、美观的三原则理念,用结构的合理性、建筑的功能性、建筑艺术性等来讨论问题,还有建筑结构的力学特征,这些都是他们所受建筑教育背景的结果,是受过系统的西方建筑教育的人才可能说出的话。而因为他们在美国大学受的教育,又在欧洲考察过,所有那些话,以及知识结构,并没有深到那里去,就是当时在欧美受到的教育影响的自然结果,是在用了这种教育背景与知识体系来观察中国建筑时,很自然就能得出的结论。这本身是因为他们有非常严密的建筑教育背景,同时对中国建筑有感情、有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写的东西。并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重复、抄袭。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梁思成一生最伟大的学术贡献是两件事,很多人没有明白,第一是建构了《中国建筑史》,第二是把中国建筑最难懂的两个体系弄明白了。一个是《清式营造则例》,是梁先生在向工匠请教,并读了《清工程工部做法则例》的基础上完成的;另一个是《宋<营造法式>注释》。这两个东西的原书都是天书,当时的日本人也不见得弄的很明白,虽然,伊东忠太也引了一点《营造法式》的概念,但似乎没有真正弄明白。
清式的东西在梁思成之前只在工匠中间传承,在知识阶层中,没有人关注,也没有人懂。梁思成所作的第一件事,是先把清式建筑弄明白,写了《清式营造则例》。他亲自向工匠们一个一个请教,然后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他认为首先要弄懂中国建筑,这一点谁能否认他不是原创的?当然他是从工匠那里学习来的,他也说明了是向工人学习的,那能证明什么呢?通过向工人调查学习变成了知识结构,首先用学术的语言,把清式建筑给解剖了,这就是《清式营造则例》的功劳。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他又写《宋<营造法式>注释》,尽管现在对注释中间的有些话在改进,在完善,但最初的闯关、破译、开拓是梁思成,这两件事情的功劳很大的。我们现在能看懂中国建筑、理解中国建筑,主要是由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的学术成果带给我们的。
|
|
上一篇:“娜”么爽——李娜终夺澳网女单冠军! 下一篇:香港实施首阶段制裁菲律宾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