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收藏 > 艺术论坛

古人论画,有六法,有三病

时间:2014-02-03 13:10:25  来源:中国名家书画收藏网  作者:孙自强;浏览:336

古人论画,有六法,有三病。六法中“气韵生动”不可学,董其昌谓生而知之。若学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以岁月到。三病指用笔三疾:曰板,曰刻,曰结。古人论用笔得失曰:“凡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笔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神不困也。”

元吴仲圭画学巨师,用笔皆中锋,温润笃厚,沈石田晚年醉心于此,极具古意。

宋李成以淡为宗,故用墨寸金,用积墨法画成。后米家得其真意,墨法平淡而微妙,平淡中又可谓无限奇,古人云:“平淡为绚烂之极”颇不过也。

古人云:写枯树最难苍古,然画中最不可少。即茂林盛夏,亦需用之。诀云:“画无枯树,则不疏通”。此之谓也。但名家枯树,各各不同,如荆、关则秋冬二景最多,其枯树老而浑,乱而整,简而有趣。到郭河阳则用鹰爪,加以细密又或垂槐,盖仿荆关者多也。如范宽则其上如扫帚样,亦有古趣,李成则繁而琐碎,笔笔清劲,董源则一味古雅简淡而已。约以六要六长,在平爽霁清虚室面南,依正壁而张之,要当澄神静虑,纵目以观之,且观之之法,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

嵇康《养生论》云:“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又宋郭熙《林泉高致》谓:“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故放眼山水,以林泉为乐,山水画之意本源于此。

《宣和画谱》载:“本朝李成一出,虽师荆浩而擅出蓝之誉,数子之法遂亦扫也无余,如范宽、郭熙、王诜之流,固已各自名家而皆得其一体,不足窥其奥也。”刘道醇谓共思清格老,古无其人。郭若虚称其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南齐谢赫云:“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开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国画设色可浓可淡,浓色见骨力,淡墨见层次。古人善观画者:“必于短长、功拙之间,执六要,冯六长而双揣摩研味,要归三品,三品者,神、妙、能也。品既得,是非功拙,毁誉自昭然矣,大抵观释教者尚庄严慈觉,观罗汉者尚四像归依,观道流者尚孤闲清古,观人物者尚精神体态,观畜兽者尚驯扰扩厉……”《历代名画记》。

手卷形式,山水画常见,意在游千里山水之间,故《林泉高致》云:山水有可行者、可望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意最难。沈周先生启南,相城乔木,代禅吟写,下逮僮隶,并谙文墨,绘事明代第一,盛唐、宋元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莫不揽其精微,晚年醉心于吴仲圭,真可谓得绘事三昧。

苏东坡云王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言诗要有画有感觉,画里要有诗的意境,王维不在画上题诗,但能如诗一般美的境界。六如画取法南宋人,变粗放为细笔,极具雅致。

画不以大小论,必以精神专注,笔笔周到为品。元季吴仲圭用意古拙,黄鹤山樵则出于华美,取意不同,风格炯异。

水为活物,故画水需灵动,下笔宜轻。

画秋水,须有生生不息之意,有四转盘旋之趋势,用笔要随势写出才显生动焉。

《林泉高致》云: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水景而不少。故宏图未必胜于水景。

作画以中锋用笔为最正宗,初学入门很难体会到。

四季树都不同,水墨画以意象来表现,用淡墨小点画早春之意,以干笔写深秋萧条景。

作画最好用研的墨,用笔要交代清楚,这样画画墨色清亮,层次分明。淡墨渲染墨色要淡,多遍后,可以使画面滋润,浑厚。

李成善于墨法,惜墨如金。陆俨少先生作画时常把盘子里的墨和笔中之墨用得干干净净,可谓惜墨如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谈书画赝品的“辅”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