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贞麟的第六根手指
时间:2014-02-15 19:43:36 来源:中国名家书画搜藏网 作者:佚名;浏览:97

临汾美术界对刘贞麟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4月,临汾三斯堂画廊曾经隆重举办“刘贞麟、申晓国书画展”。这位上世纪70年代生于山东巨野的年轻人的画作那时就让临汾人眼前一亮,他的恪守传统的花鸟画让临汾美术界记住了刘贞麟这个名字,从一名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助教,很多朋友为刘贞麟担心,只因他行走得太快了;也有朋友认为他的进步是必然的,因为刘贞麟身上具有成功的三大因素:名师、勤奋、童心。
偶遇名师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贞麟了结识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老师。起初的时候,霍春阳老师这样介绍刘贞麟,这是我的“野”弟子,为了去掉这个野字,刘贞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行了拜师礼,老师再没有说过那个“野”字。师从霍春阳,刘贞麟在花鸟画技术层面获益良多,更在其理念上传承其衣钵,对于传统花鸟画的学习体悟也见解独到。
源于勤奋
宋唯原先生说,刘贞麟在绘画上面的勤奋是少有的,他全身心地沉浸于他的创作之中,凌晨两点就寝似乎已成为他的生物钟。他笔耕不辍,画作等身,几乎没人看见他把时间荒废在其他事物上。偶然间他看到两册虚谷的册页,兴奋的连续5天凌晨4点未眠,一幅一幅认真地临摹,一笔一笔均在专注之中,直到迎来黎明第一缕曙光。
童心未泯
“春天画的画,转眼秋天了,我才从装裱店里拿来看。乍看自己的画,竟然既熟悉又陌生。半年来的变化很大,自从霍老师在清华设坛授课以来,我就没有一刻的休闲,老师来上课就亲伺左右,老师不在就日夜陪伴着学生,每个学生的程度都不同,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已小有成就的学生,每天都要整理自己的思绪,以便能够更好地协助老师教学,也为了学生“不小瞧”自己这个老师。欣慰的是,半年来,学生们认可了我,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对笔墨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掌握都上一个层次。”
这是刘贞麟发在网上的一个小段子,题目为《春画秋拾》,记录了刘贞麟随霍春阳老师在清华设坛授课的情景。刘贞麟说,清华设坛授课的高研班学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骄子”,一个师范学历的“70”后是很难让这些“骄子”服气的,所以第一节课,刘贞麟并没有多讲什么,而是拿起画笔画了一幅山茶,这幅笔墨散淡疏朗的山茶一下就抓住了“骄子”们的心。
董青源先生说,刘贞麟太懂艺术了,太懂中国艺术了,太喜欢手中的画笔了。他有一颗童心,就是画一棵小草、一只小虫、一朵花、一棵树、一块石头都要表达心意。所以他的花鸟画作品有一种厚重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深厚的文化积淀。难怪这些年刘贞麟老是在进步,是童心引领刘贞麟的涂写不断进步。
刘贞麟偏爱元明诸家,他的笔墨结构中都可见赵孟頫、文征明的遗风。他的作品是诗意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使他为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题上与众不同的款识。腹充锦华实,常隐深山中,一朝出山去,世人争相重。这是他为自己的作品《秋实》题的款识,在这幅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品里,可窥见刘贞麟的襟怀。